上半年开发了一个小产品,叫「陶客星球」,其定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陶学子社区,是希望建设一个陶学子专属的精神领地,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交流、讨论、发现、创造!开发动力来源很简单,只是想做且用户场景客观上存在,仅此而已。(注:陶学子是受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资助的高校学生群体,以“伯藜学社”为主的社团进行活动,主要宗旨为鼓励创业、服务社会)去年年底时初次有了这个想法,当时做了些调研然后使用原生开发尝试了一下,边学边做,因为当时主要还是在上班,陆陆续续也没有真正的开始。上半年离职后我就花了一个月时间使用 uniapp + uniCloud
进行了完全开发,选用这个技术框架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基于 Vue
会更好写一些,同时能够配合 uniCloud
这个国内较为完善的云开发架构,开箱即用,性能优良,按需付费,对个人开发来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此外其又是跨端框架,如后续需要也可以相对容易的构建为 iOS 或 Android 的 App。
说说产品本身吧,主要功能:
发布动态,点赞与评论互动。动态有多种形式,除基础的文字、图片、视频、定位外,还有投票、链接(微信限制小程序中并不能直接打开外部链接,但支持跳转外部小程序)、活动、转发动态等。主要场景是分享观点与生活,讨论就创业相关内容,能够自由交流互动与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
创建与发布项目,允许用户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可以发布项目关联职位,方便为项目招募合适的伙伴。
创建与发布活动,支持用户自由参与。
全员聊天室,即进即聊,如上图三。
个人信息、发布的动态、个人经历、发布的项目,支持转发到外部,展示自己的经历与状态。
这是我投入了很多心血开发打磨的产品,也算是我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重要作品,虽然没有在我设想的用户场景中发光发热,但仍然是一个值得我开心的事情,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微信搜索小程序「陶客星球」,或者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去体验体验。
陶学子是很重要很独特的资源,现在分散各处又缺少联系(尤其是毕业陶学子),建设这个小产品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作为一个纽带将陶学子最大化的链接起来,尝试发挥更大的价值。现在关联陶学子的途径主要是微信群,但其存在几个显著的问题:
基金会一直也在致力于提升陶校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做一些茶话会、知识饭局、交流会之类的活动,但毕竟这种形式开展起来成本也高,参与度和交流机会都很受限,所以陶客星球这样的专属社区就很有必要了,整体上的氛围会增强,内容也会沉淀下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流压力。当然,这都建立在产品用户数量和使用率达到一个基本水准区间之上,我认为 3-5 千用户数能够保持社区氛围的相对良好,而陶学子群体正好在这个数量级。
在大学时我就曾经考虑过做类似的产品,同时能提供一个创业陶学子与投资人对接的平台,能够帮助好的项目与投资人联姻。但当时的想法主要还是针对专业投资人或投资团队,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产品思路,有很多现实问题,也难以运营与商业化,所以也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后来因工作关系也并未在此多去筹谋。去年年底开始,我陆陆续续思考和学习产品开发相关知识,在前段时间我辞职后便立即着手开发这个产品,功能主要立足社区与社交,一个月时间第一个版本就上线了,功能主要集中在社交上面,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发现”版块,可以在地图上展现愿意分享自己位置的用户,按区域显示。完成后在各群里发了一下,反响不大,我也没再专门去宣传推广,只是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一个目标。八月份对产品进行了迭代,加入了之前设想过的创业者与投资者的对接,但思路虽起源于此却大不一样,这个功能版块叫「项目」。「项目」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创建一个或多个项目,无论是个人还是创业者,只要是愿意做的事情,都可以发布出来,获得大家的讨论与见解,集思广益,也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在这里,资金并不是十万百万的投资,而是每个认同项目或项目创建人的用户进行的小额支持,可以是几块十几块,也可以成千上万,相当于每个人同样也是梦想投资人,我坚信积少成多,相信小钱也能做大事,相信小思考也能引发大爆炸。可能类似众筹但其实不是,商品众筹只是一种预付费的购买行为,伤病众筹更像是纯粹的捐赠行为。在这里,更应该把它定位成小额投资,未来或许会引入股份的概念,在这里你是作为投资人,后续项目发展的好也许会有分红,可能也是个很不错的模式。这个思路也有点类似现在的 Build in Public,也并不是个高大上的理念,说白了就是企业高管、团队创始人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公司的最新情况、产品进度等等内容,从而吸引并积累兴趣客户与投资人,获得高质量关注者,获得一线用户的实时反馈并及时进行优化,获得公众对企业与产品发展的思考与见解,也就是公众共建。由此延伸,未来灵活从业可能成为趋势,销售与购买个人技能会变得普遍,个人或小团队在业务运行中只要按需购买,无需配置长期岗位,能够降低办公与人员成本。当前这类产品在国内也有不少,但很碎片且生态不足,大多数都聚焦在零工,高阶一点的需求仍然是空白,短期内企业对此也不会产生过多需求,中小团队需要的话找淘宝比其他平台更便捷,但仍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向。九月初在中新校友会(基金会每年会全额资助五十位左右的陶学子赴新加坡学习交流,现在除疫情三年外已有六期,我是 19 年学员)上,我简单推广了一下这个产品,反响平平,同时也更清晰的认识到一些事情,后续我仍然会保持产品的基本运行状态,但不会再做其他。